今天是:2025年05月17日     
社会关注
社会关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孝心”比假期更重要
    发布时间:2016/09/18

   日前,北京市政府审议通过《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鼓励用人单位给予员工在其老年长辈生日、老年节以及需要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支持时探亲休假。不过,“孝亲假”怎么休、假期薪水如何计算等尚没有规定。

  
  “没有时间回家”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胡教授,每天都带母亲来上课,因是母亲患脑瘫不愿离开他。”消息一出在网上引起热议,很多网友对此事都有一样的感受:我们要赚钱养家,也要孝敬父母,总要有一个可以平衡的方法。
  
  27岁的陈欣大学毕业以后一直独自在北京打拼,同每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一样,陈欣的生活也是“我每年最多只能回家一次,而且待不了几天。”陈欣说,刚来北京的时候特别想家,感觉很孤单,几乎每天都要给父母打电话聊一聊,但现在工作越来越忙,“经常一个多月才和家里联系一次,觉得挺对不起父母。”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陈欣的父母50多岁了,他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多休几天假期,回家好好陪陪父母。
  
  23岁的王文还是一名大四的学生,为了帮家里分担,也为了提前积累工作经验,王文已经在一所小公司获得了工作机会。可是工作和学业的双重压力让他再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已经半年多没有回家了,电话也从原来的每周一次变成一个月一两次,有时候还需要父母打来。”王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可以真正自立,他希望未来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多回家看看爸妈。
  
  《慈善公益报》记者发现,这些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对于最近热议的“孝亲假”都表示非常赞同,事实上,在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常回家看看”的条款后,各界就有要求给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每月放探亲假的呼声。有学者建议,国家政府层面应该建立和完善高龄老人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在社会救助、权益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
  
  “总得有人干活啊”
  
  尽管当前法律赋予员工很多假期,但放假不能回家的理由还是有太多。对于大多数在外拼搏的年轻人来说,每一个工作日都是不可多得的机会,没有人甘心白白放弃。
  
  从事旅游行业的小张对《慈善公益报》记者说:“公司的确有很多的假期,可是不是每一次放假都可以任由自己完全支配,假期增多,可是工作量也不会减少,如果不加班怎么能够完成的了呢。”很多人认为,“孝亲假”的尴尬处境在于,是否可以真正被落实,如果只是一个口号,就算被加进了公司新的“放假日程”里,人们还是“无法回家”。
  
  一些企业老板表示,不是不愿意给员工放假,一些新注册的公司规模本身就不大,很难满足“逢假就放”。“我们的员工只有几人,如果逢假就放,谁来干活呢?总得从实际来考虑。而且很多员工宁愿拿加班费也不要几天的假期。”
  
  “孝心比什么都重要”
  
  日前,在“2016健康中国养老产业高峰论坛”上,正式发布了由中国经营报社编制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15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到总人口的16.1%。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已经接近1亿人,占比较高,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亟待社会养老补位。
  
  “孝亲假”的提出从直观上反映出这些数字的含义,我国现在所面临的老龄化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然而从另一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出在着重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人们对于道德层面上的追求日益加深。“孝亲假”的倡议,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逐渐被各地推行。
  
  《慈善公益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老人,这些老人的态度却不太一样。一位70多岁的奶奶听到记者的问题,她笑着说:“孩子忙点是好事,我们希望他们常回家看看,更希望他们能有出息,忙点我踏实。家里哪都好,不需要惦记。”另一位50多岁的阿姨也说:“我就希望孩子有空回来坐坐,家里也没什么事,常打电话报报平安,我们就放心了。有孝心比什么都重要。”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可是作为子女,从小外出求学,长大又离家求职,能陪伴父母的时间实在少之又少,“孝亲假”的提出,的的确确反映出当代社会这个尴尬的现状,别让“子欲养而亲不在”,常回家看看。


 

(来源:慈善公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