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照片在杭州市急救中心医生的朋友圈里刷屏了。照片拍得有些模糊,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女医生跪在一张急速推行中的急救担架上,对着担架上的男子实行胸外按压。(钱江晚报12月18日)
一位只有1米5的小个子女医生跪在急速推行中的担架上救人的图片,在这个寒冷而雾霾重重的周末,给很多人带来温暖感动和心情愉悦,引发大量网友点赞: 医者仁心,好样的,为这样的医生点赞!这才是敬业精神,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品质……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这样一张医生救人的照片的确很令人感动。这位医生在急救车离地1米多高,只有五六十厘米宽的急速推行中的担架上,为心源性猝死的病人跪着实行胸外按压,其实这样做在当时是很容易掉下来的摔伤的。但为了争分抢秒不想浪费去急救室的半分钟,于是就有了这样感动人心的一幕。当然我也很感动,一个小巧的姑娘,提着23斤的药箱,走街串巷跑楼梯,一干已经7、8年,担架又高又窄,看来救人不仅是项技术活和良心活,也是很危险的。
其实想想有那么多行业那么多的人在各自岗位上也很敬业也有危险,比如交警在街上执勤,架线工在高空作业……像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而医生尤其甚多。就像这位医生向记者说起这件事时,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也是看着我的前辈们这样做过,我也就跟着这样做了,别只说我一个人啊。” 这一幕对于医生陆舒雯和她的小伙伴来说,是很正常的事。在2015年11月,有位河北老人心脏骤停,也是有位医生赶来跪在担架车上抢救,5分钟救回老人,像这样的事例其实很多,很多时候只是没有报道出来我们不知道而已。
面对网友点赞,我想这位医生需要的也许不是我们的感动,而是社会更多的理解。每天面对生死,医生不是神仙,有时人能救过来,有时会非常遗憾。像这次尽管这位医生跪在急速推行中的担架上对患者实行胸外按压,抢回了半分钟,但奇迹还是没有发生。但有些时候病人家属并不理解,我花了钱,你就得给我医好,人出了问题或没抢救过来,就是医生没好好救治,没责任心,于是找医闹,围医院打医生。其实不是医生没有仁心,是很多时候人的生命不是只尽力就没有遗憾的,正像这位医生陆舒雯说的“那个男人40岁,当时我在救护车上看着他,就在想他这个年纪,肯定是家中的顶梁柱,他要倒了,这个家该怎么办啊。” 这些柔软的想法并非陆舒雯一个人有,而是整个医生群体都有。正因为此,医生才最需要的是患者的理解,社会的理解。
每当有医生收红包、开大处方或发生医疗事故,我们往往义愤填膺,恨不得把医生骂死;而一旦有医生做完手术累的瘫倒,或类似跪担架救人这样的事例,我们又往往感动得稀里哗啦。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我们都将心比心,换位多些理解,患者信任医生,心怀感恩之情,体谅医生的辛苦;而医生理解患者,体谅患者的疾苦,对病人抱有一颗慈爱、关怀、负责、善良之心,那么冰冻的医患关系就会慢慢融化。
(来源:人民网-强国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