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17日     
社会关注
社会关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群英风采淮南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五)
    发布时间:2017/02/23

南京军区暨安徽首例国防生捐献者黄海松??白求恩的追随者

   淮南每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几乎都填补了省内空白。大学生捐献者黄海松更是如此。2014年7月9日中午,在安徽省省立医院,举办了一场简短而庄严的“生命”交接仪式,南京军区、省军区、省红十字会、省教育厅、安徽理工大学等单位领导早早便来等候,众多媒体聚焦见证,而主角就是来自淮南的一名普通大学生??安徽理工大学国防生黄海松。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举行的唯一一次如此庄重的交接仪式。因为黄海松不仅是安徽省首例、也是南京军区首例国防生捐献者,淮南第一位大学生捐献者。黄海松不仅成了大家的骄傲,其品质更让人肃然起敬。

   2012年11月,市红十字会在黄海松就读的医学院组织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参加国防生训练的小黄在训练间隙赶来献血采样。一年后在外实习的他接到通知,他和一名白血病人配型成功,因患者情况紧急,需要尽快捐献!没有丝毫犹豫,他当即答应:“我学医就是为了救人,肯定要捐!”可远在福建农村的父母,因不了解捐献情况,十分担忧身体单薄的他。他反复耐心地向父母解释:“我自己是学医的,你们放心,捐献对身体没有影响!儿子马上就要当军医了,救人就是我的工作!”又请实习医院的医生帮着做工作,父母终于被他感动。

  捐献前一天,他因紧张没有吃好睡好,十分疲惫,可采集期间,他依然一副军人的英姿,身着整齐的军装,双臂扎着针管,始终保持着准军人严谨庄重的姿态与谦和的微笑,一动不动,担心上厕所麻烦,他连一口水也不喝。为了不耽误及时送走那宝贵的生命种子,拔掉针管后,他不顾因长时间一直保持着固定姿势采集、起床后头晕目眩,不顾大家劝他先休息吃饭,而是忙着赶紧交接。当得知患者是河南农村一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家境十分困难时,他不顾自己家境贫寒、生活拮据,当场将骨髓库给予的5000元慰问金捎给了患者,并带去了他的祝福和问候。尽管为他请好了假,可捐献后他便回到了实习岗位。

   小黄4岁时妈妈便离家打工,爸爸出海打鱼,他跟着外婆艰难生活,但懂事好学。初中时学到白求恩的故事便立志要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他考入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大二时被选为国防生,除了刻苦学习和训练,基本上没有其他课余生活。但他是个热心、细心、乐于助人的小伙子,经常辅导其他同学学习、训练,靠勤工俭学和家教收入,除了保障自己的生活外,还帮助其他更困难的同学。大二便入了党,成为当年班级唯一的党员。还多次获得校奖学金和“三好学生”。其实他的艰难一直瞒着大家,家里还欠着外债,他却主动放弃了助学金。他说想靠自己的努力,把助学金名额让给其他同学。他也荣获了全省十佳优秀大学生、安徽卫视《第一时间》上榜好人、淮南好人等荣誉。

  如今,黄海松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军医,尽管工作地方十分偏远、艰苦,但他乐此不疲,整日奔波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实现了他追求的目标和心愿。(此稿由淮南市红十字会提供)

   图:黄海松(左一)和其他优秀志愿者在一起

 

 

(来源:淮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