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对于女人而言意味着什么?膝下承欢,含饴弄孙,这是普通人临近暮年的生活写照。然而,对于毛集镇中心社区居民,现任毛集实验区宗教局局长朱克云来说,这样的生活距离自己却很遥远。30年来,她以孝立家,悉心照顾患病的父母和丈夫,用自己的执着与坚韧、勤劳和善良,诠释了中华儿女孝老爱亲的美好品德。她的感人事迹在社区内传为佳话。
今年53岁的朱克云生活在一个普通又命运多舛的家庭,30年爱心付出换来今天的幸福家,不论工作还是家事她从不耽搁,做到事业和家庭两不误,先后被评为“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社会体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在2016年第四季度“淮南好人”评选中,她当选孝老爱亲好人。
生活再困难她含笑面对
1997年,她的爱人蒋家光查出患有尿毒症。20年,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爱人。对于工薪家庭,偌大的医疗费用开支难以承受,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东挪西借累计约120万元。2011年,爱人病情加重开始做透析,每周要透析三次,不但要花费大量的钱财,还要赔上大量的时间。而凡是得这种病的人,花钱就是无底洞,精神上也是严峻考验。虽说有医保和大病救助,但在这种情况下仍是难以为继杯水车薪。虽然兄弟姐妹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朱克云感动之余忧心忡忡:各家有各家的难处,接受援助不仅拖累自家还连累大家。因此,单位和社会上虽有很多人要捐款给她,她总是婉言拒绝。爱人连续三次在医院做透析时出现了并发症,胸腔积水浑身发肿,她三次都从死神那儿把爱人拉了回来。爱人不忍她受如此煎熬,劝她放弃治疗,不想把全家都拖垮。朱克云细心观察爱人的心思,与爱人一次次促膝谈心:你有病不是你的错,正视问题珍惜生命,还有儿子、闺女、孙子、外孙需要你眷顾和呵护。目前有些困难,但还有党和政府的关爱。
重病没压垮她坚强意志
朱克云18岁参加工作,先后在企业、区财政局、区文广体局等单位工作,每到一处,她朴实的工作作风影响了一批人。工作期间,为进一步保持毛集实验区文化和群众体育工作的长足发展,促进毛集群众生活幸福社会和谐,30年来,她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没有压倒她,再大的工作压力没有击垮她。2011年她陪着父亲去南京医院复查,自己随便体检,专家批评并告之其患有非常严重的先天性风湿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病,随时随地有死亡的危险,必须立即做心脏手术。听从医生劝告,朱克云更换了二尖瓣两个瓣膜一个主动膜。对于一个先天性风湿心脏病患者,有时工作中喘气都困难,嘴唇发青,但她仍然坚持工作。在手术前几天,淮南要举行全市健身操表演赛,她依然坚持把参赛节目训练完,比赛完了,才放心进行手术。出院后只休息三个月又走上工作岗位,领导、同事心疼地劝告:“虽然瓣膜换成了铁的,也不能急于上班。”直到现在,她的伤口还没有完全治愈,时不时地流出脓和水,她的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婆家娘家她孝心满满
在婆家,她是婆婆的“亲闺女”。公公去世的早,留下婆婆只身一人。她时刻惦记着婆婆,一有空就回去看她。家中的小叔子经济条件不好,居住在破旧的瓦房内,那时爱人还没生病,她和爱人商量出资帮小叔子盖了新房。自从爱人查出尿毒症,婆婆整天忧心忡忡,走不安坐不宁,自言自语地念叨着,不久也患上了抑郁症。朱克云耐心地劝导婆婆,时常报喜不报忧。可是,好景不长,老人的病情一天天加重,婆婆去世的那天她大哭一场,怨自己没有照顾好老人,家人、邻居都劝她,已尽心不要怨自己。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朱克云是个例外。朱克云的父亲得了帕金森,母亲得了乳腺癌,自己又一贫如洗,她心想还拿什么孝敬父母?为了父母的病她奔波上海、南京求医。母亲做手术的当天,她潸然泪下,不能长期在医院看护母亲。手术的第二天,她含泪安慰了几声,又匆匆赶回家一边照顾爱人,一边工作。术后的母亲需要放化疗,她征求医生意见,能否将放化疗放在双休日,医生了解情况后,同意了她的请求,她得在母亲最痛苦的时候陪在她身边。由于母亲的乳腺癌发现的早,得到有效治疗,康复的很好。看到母亲露出的笑脸,她感到无比的欣慰。尽管自己身体也不好,但她还是每天悉心为父母、爱人喂药、喂饭、洗衣擦身、甚至接屎倒尿,不嫌脏,不怕累,毫无怨言,始终如一。
在如今的毛集镇中心社区,朱克云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好媳妇、好女儿、好妻子的典范,村民们都以朱克云为榜样,一股“孝老爱亲”的好风气在村里漫延开来。
朱克云用爱播下“孝老爱亲”的种子,这颗种子如今已经在毛集镇中心社区生根发芽。
(来源:淮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