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和公益两个词在中文里经常纠缠不清。于是,曾经教过英语的马云这样来区分:“慈善和公益是不同的。慈善是给予,慈善是个人行为,是善心。背后捐多少是我的个人隐私,我不希望告诉别人。慈善是个人的,公益是Public,把慈善做Public就会味道很差,把公益做Private的时候,就没有影响力。公益不是看我捐了多少钱,公益是我唤醒了多少人的爱心。公益的核心思想是唤醒良知,公益必须有行动,公益必须是组织干的事。慈善是我的事,公益是我们的事”。我比较认同马老师的观点。
当然很多时候,慈善和公益也没必要分那么清楚。还是英语简单Charity 或 Philanthropy, Charity和Care同源,就是关心他人;philanthropy从构词角度就是 ‘Phil’爱,‘anthrop’人类,合在一起就是爱人类。慈善博爱之心咱们传统文化里也有,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然英语里还有一句重要的话,Charity begins at home, but doesn’t end there. 慈善始于家庭,但又不止于家庭。自从我离开高校,进入公益圈,发现很多做公益的抛家舍业做公益,既对他们表示敬佩,也提醒他们多照顾家庭。比如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自己跑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帮助留守儿童。这样的事情,在我看来是不大妥当的。
为什么突然会谈到这个话题,是因为下周我将应邀参加在台北举行的两岸四地慈善论坛,这个论坛显然是把慈善和公益放到一起的。很多时候,术语之争给学术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挺好的。我们这里就把慈善和公益都算作一家吧,虽然马老师的观点我也比较赞同,但是慈善和公益都是服务他人,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无论是慈善家,还是公益人,我个人都非常钦佩。
在这个重要的慈善论坛上,有一个分论坛,谈谈社区营造。大陆有三个代表主题演讲,一位讲城市社区,一位讲乡村社区,我主要讲青年社区。作为一名前英语教师,现公益新人,应邀参加这样的论坛还要做独立演讲,我心中当然无限忐忑。本着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青年,同时向两岸四地慈善公益界前辈同仁学习的想法,我勇敢地接受了邀请,并把我的演讲题目拟定为《基于社交媒体的城市青年社区营造探索》。加了这么多限定语,我想大家能看出我的惶恐以及诚意。
接着学术问题就来了,什么是社区?我和团结镇大辉哥就青年做的是社群还是社区产生了分歧。最后我只能搬出英语,我说社区和社群,英语都是Community。大辉哥说,中文语境中社区和社群意思不一样。社区强调区,是个地域概念;社群强调群,是个人群概念。
好吧,我只能求助维基百科英文版(因为中文版最近被墙了)。于是我有了以下的发现:
社区的定义很多,但是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强调地域,即居住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另一种强调精神,即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的一群人链接在一起所形成的精神共同体。
按照第二种解释,青年做的就是社区,基于共同价值观的青年社区。我们的价值观是:公益不是少数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做一点点;公益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体验。公益是我付出了,我也收获了;我参与了,我也成长了。凡是认同以上理念的就是青年,凡是认同以上理念并参与我们开展的青年小客厅、思想聚会、青年见学等公益项目就是咱们的社区成员。
在青年社区,我们倡导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共创共享的精神。这次你是青年小客厅的听众,下次你可能是分享者;这次你是思想聚会的志愿者,下次你可能是青年聚落的联合办公青年。
青年是青年的青年,如果你是青年,青年就属于你。在青年社区里,你可能是参与者、志愿者、支持者、传播者,实习生、全职工作人员;不管你在社区扮演什么角色,你都是社区里平等的一员,你的声音在社区里和其成员一样重要,你在社区里和其他成员和谐相处彼此成就,你在社区里关心其他成员也被其他成员关心。
青年不是周玉亮的,也不是青年工作团队的;青年属于所有认同青年理念并愿意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青年属于青年理事、青年属青年公益伙伴、青年属于之友;青年属于关注和参与青年各类公益活动的每一个人、青年属于在社交媒体上关注评论和转发青年理念和动态的每一个人。
青年社区是价值观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也是精神共同体。在这个社区里,我们互相帮助,彼此成就,我们不仅自己成长得更好,也带动我们所在的城市变得更有活力,更开放,更包容。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淮南公益服务网微信公众号,
了解淮南本地公益资讯更快捷、方便!)
(作者:周玉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 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