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15日     
教育心理
教育心理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心理
父母这样做,孩子才能拥有!
编辑 倪龙芝    发布时间:2020/06/01

什么是安全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环境、东西有一种确定感。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呆在自己的家,你会发现闭上眼睛走路都不会被碰倒,因为你知道什么东西在哪里放,走几步就应该转弯,所以你在自己的家里可以闭着眼睛走,这种时候的感觉就叫安全感。

为什么孩子需要安全感呢?

我们先以大人为例,比如说:我出生在老家,在那里一天天地长大,街道周边的景物,包括陪伴在我身边的人,我和他们都有长时间的链接,就是这些人、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在我心里都有一个非常确定的顺序,所以生活在这里我就觉得踏实。

可是当我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我内心唯一的想法就是回家,那一刻我就很缺乏安全感。

让我们再回到小宝宝,一个宝宝突然间来到世界上,就好像是一个外星人来到了我们遥远的地球一样,这里所有的人、事、物,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他赖以生存下去的所有元素,所有的可能性都掌握在别人手里。

那么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对于一个弱小、无助的小宝宝来讲,他就需要一份安全感

因为这一切都是新的,他心中的不确定感会导致他恐惧,恐惧就会让他不安,安全感是孩子能够融入这个世界并生存下去的第一需求。

安全感的建立是在孩子最初来到世界的0-1.5岁,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安全感会呈螺旋式上升,但在0-1.5岁,这第一级的安全感需要物质的保障。

有妈妈在他饿了就给他奶吃,他冷了就给他衣服,他尿布湿了,就给他换,这个时候他的物质保障就有了。

如果妈妈或者别的主要抚养人能够陪在他身边,用充满爱的语气和他说话、抚摸他、拥抱他,他感觉特别地舒服,特别地被保护,这个时候初步的安全感就建立了。

安全感其实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这就是为什么留守儿童通常会没有安全感的原因,因为任何人的爱都无法替代父母。

在他最需要、最弱小、最无助的时候,妈妈爸爸不在身边,孩子就会感觉到被遗弃,就觉得没有重要感,他就会对世界没有信任,也就没有办法很好地融入世界或者融入人群,他始终活在安全感缺失的环境当中。

那么当孩子在第一个阶段0-1.5岁,可以获得初级的安全感之后,他才有可能发展出第二级的安全感。

第二级的安全感是在孩子能够稳定地走路了,可以离开妈妈的怀抱,对他周围的世界、物体、空间不断地探索时,他才可以安全的活下去。

在这个阶段,父母无条件的接纳以及家庭环境的和谐就尤为重要。

这段时间,第二级的安全感大约在1.5岁-3岁之间形成,很多的孩子在这个阶段没有安全感,无法去独立的探索世界,甚至无法离开妈妈的怀抱,经常要粘着妈妈的原因就是在第一阶段父母给的无条件的接纳不够,喂养孩子不够及时,这些第一级的安全感没有建立好。

当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安全感都已经建构成功之后,孩子就会发展第三级的安全感,第三级的安全感孩子可以离开家门到幼儿园里去和老师、小朋友互动,找到他在外部世界的安全感。

所以这个时候有效地帮助孩子处理人际关系,让他能够找到和谐的、稳定的感觉就非常重要,这个阶段大人可以尝试和孩子分房睡,因为他可能要经历集体生活了。

在夜晚来临的时候,孩子能够有能力独立地睡觉,就为他到集体环境里去和老师、小朋友互动做了一个充足的准备。

因为他一个人睡觉时,发现爸妈也没有消失,爸妈还会回来,然后他就可以确定即使父母没有跟自己在一个房间睡,他也是安全的,他也是被爱的。

 

来源:艺博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