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新家了,腿脚利索的老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搬东西,大家沉浸在喜悦之中。
“搬新家喽!”2月2日一早,一个清脆有力的声音在三和镇敬老爱老服务中心的院子里炸开了。腿脚好的老人三步并作两步小跑过来,腿脚不利索的老人也加快了步伐,生怕没听到第一手消息。大家将工作人员陈长芹围拢在人群中间,急切地询问何时能搬。虽然室外的温度比较低,但老人们的脸上却写满了兴奋。
老人们的“新家”就坐落在院子里,是一座“L”型的两层建筑,从奠基到建成这半年多的时间里,老人们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要在工地旁转上一圈,想象一下自己的“新家”会是个什么样子的,过年搬新家则成为老人们的新年愿望。作为2015年省级民生工程,“新家”的构造简洁质朴,尤其引人注意的是玻璃门上贴着的窗花,以及大厅里悬挂着两个大大的中国结,这预示着老人们的新年愿望已近在咫尺。“新家两人一屋,收拾一下就能搬了。”陈长芹说好了规矩,老人们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讨论。
而心里早有盘算的罗志光老人悄悄离开人群,独自一人来到房间里,眼前的景象让他为之一震。巨大的玻璃窗让清晨的阳光直射屋内,崭新的家具泛着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睛。独立的卫生间、洗面盆、坐便器……就连平时用的扫帚、水瓶都是新的,门口还放着一个不锈钢鞋架。“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就像是在做梦!”罗志光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自己平时比较讲卫生,经常外出锻炼,虽然年过古稀,但身板硬朗。老人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喝点茶,“过去我们喝的都是井水,水碱大,烧开了有点苦,泡茶不好喝,我都是自掏腰包买矿泉水回来泡茶。这新家用的是自来水,还能洗澡,感觉就像是住在宾馆里。”正说着,老人激动地站了起来,“快过年了,我要在门口贴上对联,贴上窗花,再买两盆花,再买几挂炮……”老人一边比划一边构思着如何打扮自己的新家。
“你成天捣鼓那些用不着的,不如买点小酒庆祝一下!”从屋外走进一个老人,他叫杨修明,三和镇横塘村人,平时喜欢玩点棋牌,看看电视。“就你会腐败!”陈长芹白了一眼杨修明。“每个月的钱都花不掉,那可不得整点好吃好喝的!”杨修明给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算了一笔账:像他这样的五保老人,每月都能领到生活费,过去自己还买过养老保险,还有干部补助、“年龄钱”等,林林总总加一起每月拿到手有七八百元。“在这里吃住不要钱,这不,快过年了,身上这套棉袄也是新发的!日子好着哩,有没有子女都一样!”在陈长芹看来,中心51位老人就像自己的亲人一般,每个人的喜好她都掌握得一清二楚。不过,最令她感动的是老人居住条件的改善。她表示,像这样的两人居一共有80间,可容纳160位老人,腿脚不便的住楼下,麻利一些的住楼上,走廊和房间里都设有扶手,门口还有无障碍通道。“两人住一间21平方米的屋子,年前后就把窗帘装上,老人搬进来只需要带一些随身物品和换洗衣服就行,真正做到了‘拎包入住’。等年后空调陆续装上,我们的硬件基本都达标了,还要申报三星级敬老院呢!”
在老人们的新家转了一圈,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每个屋子外还有指示牌,标注着老人的姓名、动向等信息,床头装了报警器,屋顶有烟感设备,卫生间还有电热水器。镇卫生院为中心配备了一名医护人员,每月定期来为老人做体检,提供日常所需的药品。在中心的医疗室里存有每个老人的健康档案和针对各自病情配备的应急药、血压计等。二楼的一间屋子引起了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的注意??“监管委员会”。陈长芹表示,从老人中间选出了7位代表,参与中心日常工作的监管,如果遇到问题,则会召开会议,由大家民主讨论解决。“老人在年前将会陆续搬进新家,二期工程我们还会将老食堂拆除,改建千余平米的健身场所,绿化亮化也随之完善,让老人真正享受到晚年的幸福时光。”(记者 李舒韵 通讯员 吴祥珍 实习生 尹碧 摄影报道)
(来源:淮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