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14日     
教育心理
教育心理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心理
如何帮孩子渡过寄宿带来的心理难关
倪龙芝    发布时间:2024/08/28

临近开学,又一批学生即将离家,开始集体生活,成为寄宿生。

在网络上,一些早已离开校园的网友诉说着寄宿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在现实中,寄宿的学生正在经历适应集体生活、培养自理能力、消解分离焦虑情绪的过程,隐秘的心事在夜里悄悄生长。当孩子面临不得不寄宿的情况,家长和学校该做些什么帮助孩子更好地、健康地适应寄宿生活?

从小寄宿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

吴珍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索溪镇中心学校的数学教师兼心理辅导老师,她介绍,当地村小合并后,附近村庄的孩子到该校上学,学生每天赶公交、班车上下学,如果错过班车,打车价格很贵,步行回家则太远。吴珍觉得,这既浪费孩子的时间,路上也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她特别希望,能让路途遥远、家里缺人看护的学生在学校寄宿,通过学校和一些专业人士来引导孩子学习成长。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雷望红2017年起到江苏、浙江、湖北、甘肃和广西等地的县城进行田野调查,2023年,在雷望红参与合著的《县乡的孩子们》一书中提到,中西部地区的年轻父母对学校寄宿制表达出强烈的需求。

“一方面,忙于工作的父母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另一方面,青少年面临网络虚拟世界的巨大诱惑,稍有不慎便可能成为‘问题少年’,这对家庭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多重原因,雷望红及团队调研发现,县域城乡家庭的父母在寄宿制教育服务上需求空间较大。

心理咨询师严艺家告诉记者,在她的心理咨询工作中,遇到过一些孩子寄宿后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急性焦虑发作、伤害自己,“这是由于一些孩子内在的人格还没有发展到足以适应寄宿环境,如果家长直接把他送去寄宿学校、撒手不管,产生的负面情绪对孩子而言非常难以‘消化’”。

严艺家表示,如果孩子去了不那么重视心理健康的学校,孩子还没学会如何接纳不同人的差异,只为在寄宿环境里“生存”,而慢慢形成“不能相信任何人”的逻辑,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复制这一生存模式,会导致面临人生重要事情时,很难向外部寻求帮助。这是一个比较长远的代价。

不过,严艺家发现,对有些孩子而言,寄宿反而有可能是他们人生发展阶段的一种资源,在集体活动中,这些孩子感受到和同龄人在一起的快乐,这是在家里体会不到的。孩子寄宿,家长和学校如何给予支持

严艺家表示,无法一刀切决定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寄宿,“一方面我支持10岁以下的低龄孩子不宜过早寄宿;另一方面,即使是青春期阶段的孩子,适应能力也因人而异,且和其家庭关系息息相关。”

严艺家认为,对于学校而言,如何让学生在集体环境里体验到人际关系支持的美好,是有挑战的。她建议,学校在关注学生成绩、学习时间等方面之外,可以多给学生提供发展兴趣爱好的活动机会。此外,学校不应该对家长作不切实际的保证,比如“把孩子放心交给我们,你们什么都不用管”,而是应该家校联动,比如告知家长和放假回家的孩子应该聊什么;孩子出现了情绪危机,怎么办才能帮助孩子过好寄宿这一关。

2021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要求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办学条件,重点满足偏远地区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寄宿要求,根据需要建设心理咨询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打造乡村温馨校园。

李鹏程表示,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财政只能支持招聘专职任课老师,暂时没有余力招聘专职生活老师管理宿舍。目前,龙潭二中每栋宿舍配备一名生活老师,由教育局派驻,主要负责卫生和考勤管理,监测学生的冲突矛盾,必要时报告值夜老师和班主任进行调解。自2017年起,李鹏程结合当地民情,设置了校级、年级和村级三级学生会,让学生形成“自治”氛围,由在学生里比较有影响力的同学及时发现同学间的矛盾,宿舍安排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作为协管员,请他们向老师汇报一些同学的异常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不定期摸查学生的心理状况。

“我们尝试形成‘家和文化’,让学生在学校有家的归属感。”李鹏程说。(中国青年报)



来源:淮南网、淮河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