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思想引领的教育方针,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法治宣传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池州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于6月24日赴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开展“三下乡”活动,此次活动由淮南籍学子桂瑶负责组织开展,主要开展以“推进红色文化与非遗传承相结合”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
凤画,又名“凤凰画”,是起源于明初凤阳地区的民间绘画艺术明珠。据《凤阳府志》记载,凤画的诞生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凤阳的历史紧密相连。当时,随着都城的建设与繁荣,各类艺术形式在此交融发展,凤画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历经六百余年的岁月沉淀与传承发展,凤画不断汲取民间艺术养分,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2006 年,凤画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价值,成功入选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凤阳县乃至安徽省的文化名片。
团队抵达凤阳后,在凤画代表性传承人张维武先生的热情接待与精心安排下,开启了此次凤画研习之旅。张维武先生是凤画传承领域的中流砥柱,多年来致力于凤画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在业内享有极高声誉。在他的工作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拉开帷幕。张维武先生从艺术人类学的专业视角出发,以时间为脉络,为团队成员们详细梳理凤画的发展历程。他介绍道,凤画艺术在明清时期迎来发展的高峰期,并形成了三大独具特色的流派。“五彩凤”以其华丽的色彩、严谨的构图,展现出宫廷艺术的庄重与华贵;“素凤”则以淡雅的笔墨、洒脱的意境,充满浓郁的文人气息,彰显出文人阶层独特的审美情趣;“墨凤”流行于民间,线条简洁明快,造型质朴生动,反映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三大流派的形成,不仅体现了凤画艺术的丰富多样性,更深刻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审美取向和文化需求,成为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最震撼的是凤画的造型范式,“蛇头、龟背、鹰嘴、鹤腿、如意冠、九尾十八翅”,这些看似奇特的造型元素,实则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生动视觉符号。每一个部分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蛇头象征灵动与智慧,龟背寓意长寿与稳重,鹰嘴代表锐利与果敢,鹤腿寓意优雅与高洁,如意冠则象征吉祥如意,九尾十八翅更是展现出凤凰的神圣与威严。这些元素的巧妙组合,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民间信仰,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与祝福。在研讨会上,张维武先生亲自上阵,现场演示凤画的制作流程。从勾勒轮廓到渲染上色,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尤其是对“勾墨线”环节,他进行了重点讲解。凤画线条讲究“铁线描”技法,要求画家全神贯注、一气呵成,一笔到位,不能有丝毫修改。这种严苛的要求,不仅考验画家的绘画功底,更体现了凤画艺术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张维武先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其中的要领和技巧,团队成员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现场学习氛围浓厚。
理论学习之后,实践体验环节让团队成员们兴奋不已。在张维武先生的耐心指导下,大家拿起画笔,亲自体验凤画的绘制过程。一开始,成员们还有些紧张和生疏,勾勒凤凰线条时手都微微颤抖,但在张维武先生的鼓励与指导下,大家逐渐找到了感觉。从起笔的角度、力度,到线条的走势、转折,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琢磨、认真练习。填充颜色时,大家更是小心翼翼,根据凤凰不同部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色彩进行搭配,力求还原凤画的独特韵味。在绘制过程中,成员们遇到了各种问题,有的线条不够流畅,有的颜色搭配不够协调,但大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向张维武先生请教,反复修改完善。经过数小时的努力,一幅幅凤画作品终于呈现在眼前。虽然这些作品还略显稚嫩,但每一幅都凝聚着团队成员们的心血与汗水,承载着他们对凤画艺术的热爱与敬意。通过亲自绘制,大家对凤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深刻体会到了非遗传承人的艰辛与坚守。
在凤阳县的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还深入当地乡村,走访凤画艺人、民间收藏家以及普通村民,了解凤画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他们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凤画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兴趣逐渐减弱,愿意学习凤画的人越来越少,传承人才出现断层;另一方面,凤画的市场推广和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和商业运作模式,导致凤画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有限。然而,团队成员们也看到了希望。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凤画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凤画的宣传推广力度,积极推动凤画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一些凤画艺人也在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凤画创作中,开发出一系列精美的凤画文创产品,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此次对凤画的研习之旅,不仅是一次学术探索,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实践行动。通过与凤画代表性传承人交流学习、亲自体验凤画绘制过程、深入调研凤画传承现状,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和艰巨任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凤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未来,团队成员们表示将继续关注凤画的传承与发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凤画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此次的研习,大家感受到,非遗传承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该走进生活,融入日常。我们得帮它找准方向——既要守住传统技法的根,又要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让它飞到更多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