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相信不少考生会陷入焦虑,每天都很紧张,甚至坐立不安,一些家长也不知所措,该怎么办呢?日前,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专门请教了心理专家邱广群老师,请她给考生和家长支支招。
在安徽省医药技工学校,记者见到了邱广群老师。
邱广群,高级讲师、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现任安徽省医药技工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曾在国家级《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杂志连载系列论文四篇,国培计划-安徽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安徽省社会心理学和安徽省心理学会会员,合肥一中等学校特邀培训专家,有近百场的讲座经验。
考前焦虑缓解办法
邱老师表示,近期有许多学生前来咨询,表示高考临近,每天醒来就非常紧张,甚至焦虑,产生害怕和紧张担心。
为此,邱老师从心理调试,身体调节,生活安排,学习计划和催眠圆梦放松法五个方面,来为考生和家长支招。
邱老师说,把从关注考试和分数本身,转移到关注学习的过程。好比马拉松比赛时,不关注成绩名次,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认真完成每一段的路程上来。结果不是靠想出来的,有了过程,自然会有结果。过度对结果的思考,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精力,还容易乱了心思,干扰安心学习。唯有放下,才能获得更多。唯有把手里不必要的东西放下,才可以抓住更想要的东西。清空头脑中的一切杂念,才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本身。
考生要学会静心,平时,要多训练自己在条件嘈杂和不安静中学习的能力,要具有不在状态中也能学习的能力!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就是要用肯定句式,积极词汇,积极正向的自我暗示。
同学们互帮互助,相互鼓励,不仅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更有利于增添学习情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轻松愉快面对高考。观察其他焦虑学生,以其为镜,这也有利于焦虑缓解,因为旁观者清嘛。
“放松和焦虑不可能同时存在。”邱老师说道。任何能使身体放松的方式,都是对抗焦虑有效方式。深呼吸,各种有氧的体育运动,都可以起到调整心态,放松心情,减缓焦虑作用。有人称:运动是很好的“神经安定剂”,越是高考,越需要体育锻炼,而不是放弃体育运动。
同时,生活要有规律,千万不能因为考试,打乱生活规律。良好的习惯成本代价最小,收益最大。均衡营养,充足睡眠保证,也会有效缓解焦虑。
有了目标方向,焦虑可有效缓解;落实计划,增强踏实感;适当做一些习题,只看不做不踏实,正确率是做出来的。
邱老师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高考进入倒计时的时候,网络上的最热帖莫过于高考话题了,有网友评比各类高考冲刺口号之“最”,这无形中给考生增加压力。考生本人也好家长也好,应从长远的角度来面对考试这个问题,因为考试不是人生当中唯一的一次,只是高考相对重要,每次考试都是检验自己水平的一次机会,认识上要做一个改变。
邱老师认为,已经产生焦虑的考生也不用害怕,可以通过一些放松的办法来解决。接着,邱老师专为考生介绍了三种放松法。
1、催眠圆梦放松法(神奇的心理放松方法)
提醒孩子保持清醒的知觉,感受当下,享受当下,学会有意识觉察身体状态,情绪状态,过去、现在和未来状态。
2、接纳情绪,无论什么情绪,都要接纳,通过呼吸和放松,不和情绪抗拒。
3、成功景象预演法,把每门课程中往次考试最好的状态,回想细节具体化,并按照考试顺序依次过电影样,反复走三遍,效果奇好。
家长应注意的问题
在休息了片刻之后,邱老师说,高考还有近半个月,我们家长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呢?接着,她又娓娓道来。
随着高考一天天临近,家长朋友们这时候一定要外松内紧,切忌?嗦讲大道理,让孩子安心下来,稳定心态,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是压倒一切的事情。相反,若一旦孩子有需求,不论合理与否,首先都要表示理解和支持,能按照孩子要求做的尽量按孩子要求做。不要主动和孩子谈及和考试有关话题,若孩子自己谈起,家长顺着孩子话题就可以了,原则上不主动给孩子提任何学习方面的建议。面对孩子偶尔说些消极泄气甚至自卑的话,家长应该像教练员一样,在孩子面前展示出自信从容,对孩子多些理解,信任和鼓励。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相信他们能发挥出正常水平。
家长要鼓励孩子一如既往,按照复习计划,按部就班,稳步进行,尤其严禁熬夜。因为,熬夜复习,很多只是为缓解焦虑,甚至为寻求心理安慰的低效率事情。即使熬夜复习有些效率,也是以牺牲白天听课时间去弥补睡眠时间的。
关键的一条是,高考考试是白天进行,若孩子到晚上深夜才头脑兴奋,白天昏昏沉沉,迷迷糊糊,那是多可怕的事情,又怎能渴望考出理想的高考成绩呢。考前不到半个月,调整和高考同步的作息时间,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
高考没有回头路,容不得家长半点马虎草率。在高考前,一些孩子会提一些如下的问题:“若能从高一开始学习就好了”、“我这成绩能考上大学吗”、“我可能要复读了”、“我怎么不在状态啊”、“我看不进去书怎么办啊”、“我都不想参加高考了”,甚至对家长发脾气,面对这样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家长一定要找到适当的回答方式。
邱老师说,如果一些家长还想知道更多的信息,可以打开微信,点击《邱老师心理》,获取一些相关的内容。
总之,家长可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无需刻意追求或者刻意反对。让孩子以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备考,充满信心地步入考场。
图:邱老师正在写材料,为考生和家长提供高考服务。
(来源:淮南网)